華爾街惡女說:
開始享受夏日生活!

目前分類:原來錢是這樣賺的 (10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 小時候很喜歡看港劇,「大時代」裡丁蟹那種借錢炒股票,炒到家破人亡、妻離子散的故事,總覺得是演戲,因為不誇張沒收視率,壓根都沒想到戲如人生、人生如戲,香港的股票市場果真是大時代的翻版。近來香港股票IPO瘋狂的故事,真是令人佩服地五體投地、嘆為觀止。 

 

41萬人認購國藥 凍資5000 3新股共吸7000 歷來新高 

 

 (明報)2009917 星期四 05:05

明報專訊】國藥(1099)、中冶(1618)與利郎(1234)昨同日截飛,「三國混戰」終於喜劇收場。表現最佳者當屬國藥,在中冶、利郎夾擊之下,仍一舉登上歷來單一新股凍資最多的亞軍。消息指出,經初步點算,國藥凍資高達4930億元,擊敗7月熾熱新股北京    金隅(2009),搖身一變,暫成09年新股凍資王,最終更有望過5000億。此次三股齊發,一舉從市場抽水超7000億元,更創歷來同期新股凍資額的新高。 

三新股最終定價均將於今日上午敲定,惟據承銷團消息稱,國藥擬以招股上限16元定價,中冶則未必以上限定價。據悉,國藥公開發售部分截獲逾41萬份申請,凍資暫有4930億元,唯點算尚未結束,相信最終有望超5000億元,若真如此,即可錄得超額認購571倍。因超購已逾50倍,需啟動回撥機制,公開認購佔全球發行比例由10%增至35% 

單計12間證券商,已為國藥借出孖展逾1100億元,加上中冶及利郎,三股在市場總凍資金額今年勢稱霸,超越金隅凍結4000餘億元的今年紀錄。 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3) 人氣()

才剛寫完炒房文的隔天,香港就出了個新豪宅樓價創新高的消息,真是老天助我啊!這新聞寫得真還不是普通的詳細,不但附贈買家的個人背景資料,還帶有這間豪宅的位置與景觀。這個買到房子的人,秘密全都露,哪天他若真自己搬進去住,難保不會遭受鄰居們異樣的眼光。現在全香港都在猜想,這個冤大頭到底是哪根筋不對,花這麼多錢來買這間房? 

15ea201.gif 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話說多年前,當我還是不懂事的學生時,曾為了自己大學畢業後出路傷透腦筋。還記得當時跟隔壁的室友抱怨說:不願律師,因痛恨背書;不想做老師或公務員,因生性叛逆;不要進金融業,因害怕惹得滿身銅臭味。誰知,人生就是這麼奇妙,轉了一圈,竟然進了最鄙夷的金融業,還來到了香港,這個將現實與功利主義發揮到極致的大染缸。如今惹得一身腥,怕是短時間裡也洗不清了。

 

凡是與「錢」可以沾上邊的生意,香港人如果稱第二,全世界找不到人可以當冠軍了。小從旁門左道、靠個人機運的賭馬、賭六合彩,乃至於正當生意的炒房地產、炒股票,在香港都是全民運動,大家一起來。全世界再也找不到一個地方,能像香港這樣,人人「炒」錢。所以說,如果想要練就一身「炒錢」的絕門功夫,怎能不來香港拜師學藝呢?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這一陣子香港最熱的話題,莫過於匯豐銀行的供股案。

 

香港人對於匯豐銀行有種與生俱來的情感,我猜應該像是那種隔壁鄰家的女兒,一路看著她長大,之後成家嫁去別的村子,雖然現在這個鄰家女兒闖了禍,但怎樣因為都是這個村子出來的,留下來的爛攤子還是得幫忙收拾。匯豐過去的確是土生土長的香港公司,但國際化之後,現今的結構已經不算是香港本地銀行了,況且這次的壞帳也都是多在英、美發生的,但香港人還是沒法忘懷對匯豐的情感。再加上匯豐英文的名字,還是以香港為首,所以很多香港人現在還是習慣暱稱匯豐為Hong Kong Bank,香港銀行。

 

最近很多銀行都賠了錢,匯豐當然也不例外。別人拿錢從政府拿,偏偏匯豐就拒絕的英國政府之前提出要協助的提案,然後在現在需要增資的時候,開口再向投資者要錢,從香港人口袋裡掏錢。像匯豐這樣,之前信誓旦旦說不需要增資,不需要投資人供股,但又出爾反爾、言而無信的銀行,做為投資者,還應該要「再」相信嗎?

 

投資股票的目的是要賺錢,誰知道現在竟然還要倒貼錢。很多匯豐既有投資人都陷入兩難,到底要不要供?要供,還要拿一筆錢出來,然後還不知道這個賠錢的無底洞有多深。不供,原來的股權會被新發行的股票而稀釋掉。這真是天人交戰的難題。

 

另外香港著名財經報紙的副社長兼研究部主管,竟然公開在報上呼籲要「為香港為自己支持匯豐」,「買一手匯豐,不是以利、以理出發,而是以出發」,真是太太太偉大了,不知道這位副社長,自己要掏腰包買多少手呢?

 

全世界匯豐的投資者,現在應該都要很開心!因為匯豐不會倒!只要香港的投資者不從利、不從理,不理性的從「義」出發來支持匯豐,就算是個無底洞,又有什麼關係呢?

 

不知道美國人有沒有從匯豐的故事得到一點啟示?開始找人倡議所有美國人應該基於「義」用力買進AIG股票呢? (American Insurance Group),要不然用力支持美國銀行BOA (Bank of America) 也行!至於我們,就用力把錢存在「台灣銀行」囉!

 

 

HKEJ.png  

 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前兩天看到這則新聞報導,覺得實在太好笑了!這個基金十年「只」賺了五成,竟然還敢拿出來打廣告,基金經理人不覺得慚愧嗎?放了十年賺五成,用簡單的算法來算,50%除以10年,一年只賺5%,如果把複利的效用算進去,每一年的平均報酬率是4.13%。若跟投資美國政府公債指數來相比,光是去年2008年的投資報酬率就已經有20.42%,況且美國公債還是沒有風險的。就只因為最近中國基金紅翻天,沾上邊的就想出來分一杯羹,真是不知道怎麼會有人竟然會有臉拿這樣的績效來做廣告的。

 

f_180728_1.gif 

 

 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

前往美國放耶誕大假前,上了一趟銀行,將帳戶中的美金取出,以便美國行時使用。剛巧,另外一個港幣的活存帳戶裡,因為留存著一筆一月份要上繳香港政府的所得稅金,銀行櫃臺行員看了帳戶記錄,在進行完交易之後,便開始跟我攀談。首先,她問我瞭不瞭解現在不論活存或定存的利息都少得可憐,問我有沒有興趣參加一種六年短期的零存整付計畫。那天中午剛巧已經吃完午飯,心裡想,反正閒著也是閒著,雖然那筆錢動不了,不過來作個市場調查,瞭解一下市面上的理財產品也不錯。在我的首肯下,這位櫃臺的行員招來他理財部門的同事,招呼我到房間裡坐下。

 

Lehman.jpg 

 

 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今天下午終於有時間可以看看資料,於是花了點時間在網路上找了些資料,好好研究了最近在香港與新加坡兩地所引起風暴的雷曼迷你債券 (Lehman Mini-Bonds)。在花了二十分鐘搞懂來龍去脈之後,我非常地震驚外加怒火中燒。對於這一切的悲劇,老實說,我只有一個感想,活該,一切都是自找的!

 

雷曼這個什麼迷你債券,壓根跟債券沒關係,根本就是個用複雜的衍生性商品包裝出來的結構性理財商品,不是唯一,也不會是空前絕後,市面上還有一堆。裡面的抵押品是一堆公司的CDO (Collateral Debt Obligations),至於雷曼兄弟,只是這個結構商品中抵押品為了避免信用風險而購買CDS (Credit Default Swap)或是利息SWAPCounterparty,雷曼並非直接的發行商或是承銷商,但因為雷曼這個Counterparty發生問題,所以整個合約被迫終止。老實說,投資者也不是像電視新聞說的那麼可憐,會血本無歸,只是會不知道賠釣多少錢,外加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可以拿到錢,如此而已。電視上的那些哭哭啼啼、衝衝撞撞的投資者,自己先前沒搞懂買了啥,事後又不清楚到底能拿到什麼渣,不是活該嗎?

  

 

 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上個月底生平第一次領到港幣的薪水,看到薪水單時已經開始心裡暗爽,等到錢真正入帳時,真是高興地想叫出來。都已經工作N年,也不是第一次領薪水,領過台幣、美金,但這卻是生平第一次領到「全薪」的港幣,第一次有那種「該我的就是我的」令人感動的感覺,這一份心裡的激動,真是非言語可以形容。


 

以前在台灣領薪水的時候,領的從來不是全薪,公司發的不管是支票、現金、還是直接銀行轉帳,通通都已經是拿掉了預扣所得稅、勞保費、健保費等(我離開台灣太久了,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其他名目扣錢的)。


等到了美國就更誇張,扣得名目就更多了!政府扣、公司扣,這還還不夠,自己還多加些項目多扣些,這東扣扣、西扣扣的,每張支票真正到手的錢,要是名目薪水的一半,就要謝天謝地了,如果只剩三分之一,倒是正常現象。政府扣的是扣稅,有聯邦稅、州稅、住紐約市還有紐約市稅,另外還加有社會安全稅、醫療稅,因為美國人太愛欠錢,這些單位一定是在薪水單裡就直接先拿錢再說。關於美國可惡的萬萬稅,多年前曾經專文用力地抱怨過(山姆大叔萬萬「稅」)。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在台灣,用過台灣銀行、中國信託、台新銀行、華僑銀行、上海商銀、永豐銀行等N家銀行,在美國,花旗銀行、匯豐銀行、美國銀行、摩根大通(Chase)也都曾經手過我的錢,不過到了香港,因為才在這裡生活不過短短的一個半月,目前只有匯豐銀行一家被我麻煩過。如果按照銀行的標準,像我這種應該算是典型讓銀行賠錢的「奧客」。對銀行來說,新開個戶頭的成本不低,有時如果附加一些現金回饋什麼的,成本就更高了。所以像我這種開了戶,拿到了好處,稍微一不順心就換銀行的「奧客」,眾家銀行應該是避之唯恐不及吧!不過挑剔的「奧客」也有會心服口服的時候。


香港銀行是出了名的「勢利」,也就是說,拿銀子來換服務!這樣的標準,放諸全港皆同。幾乎每一家銀行對顧客的定義或是分級,都是看這個人有多少錢存在該銀行裡。雖然說把人用錢來分級不是香港的專利,但在這裡才真正地發揮到淋漓盡致。不過一分錢一份貨。我個人是覺得香港銀行的服務真得是沒話說,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,至於台灣,可能要等二十年後再看看吧!

 
圖說:香港HSBC發給每個網路理財客戶的保安編碼器,真是太先進了!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陣子去面試一個工作,應面試官的要求,當晚回家緊急地做了一個介紹關於共同基金的簡報,其實是些非常基本的概念,所以在此與大家共享!對於投資基金有興趣,卻又不甚了解來龍去脈者,可參考看看!


WallStreet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